《止观次第》 第五讲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3

礼敬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各位贤友,晚上好!在上两讲我们学习了一位禅修者想要修习止观——培养禅定和智慧,应该先培养的四种条件,四种前行。即:持戒清净、守护根门、正念正知以及少欲知足。

 

除此之外,在培养禅定、观智之前,必须去除修行的障碍。修行的障碍巴利语叫做nīvaraṇa,翻译成汉语是障盖的意思。由于它能够使心变得脆弱、软弱无力,障碍禅定以及观智的培养,所以称为盖。

 

盖在经典里提到有六种,分别是欲贪盖、嗔恚盖、昏沉睡眠盖、掉举追悔盖、疑盖和无明盖。这六盖当中,前面的五种盖对于培养禅定是最主要的障碍,所以通常在培养禅定之前要去除五盖。第六种盖对培养观智是障碍,无明就是无知。因此佛陀在讲到修习禅定、培养禅那之前,先讲去除盖或称为舍离五盖。这五盖都是不善心,都是经常在心里面产生的烦恼。这些烦恼具有污染性、障碍性,会使我们的心受到污染,使我们的修行造成障碍,所以称为盖。

 

当我们要去一个地方时,那这条路必须要先修通。如果路上充满了荆棘、石头、树枝等等,你想要很顺畅地行车或者很顺畅地到达目标是很困难的。在禅修的时候也是这样。你想要自己的禅修顺利,让自己的巴拉密快点成熟,让自己的定、慧快点培养起来,但你的内心却充满了污垢,充满了障碍,那你修行起来也困难重重。所以想要培养定力,培养智慧的禅修者,必须先去除这些心的障碍。由于这些障碍无论是在修行过程中,还是在生活中都很容易产生负面、不良心理,因此想要培养定力,先要去除这些烦恼、不善心。

 

现在有很多禅修者有这样一种错误认知,认为:我只要精进地修行,甚至拼命地修行,那我一定能够有成就。但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不管是修行、生活、做人,应该说去除恶比修善来得更重要,可以通过精进修行把烦恼镇服,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你的心不是经常如理作意的,同时又没有经过正知正念的训练,遇到相应的逆缘,或者即使没有遇到逆缘,你的烦恼仍然频频产生。所以想要修行的人,不管你的定力、观智培养起来与否,先要致力于去除障碍,或者说必须得把你内心、性格当中粗显的烦恼改掉、去除掉。

 

只要我们阅读经典,聆听佛陀的开示,都会发现这样的一种顺序、次第,佛陀在教导禅那之前,必然先教导舍离五盖,去除烦恼、不善。虽然我们知道还没有证悟圣道、圣果之前,要完全断除这些烦恼是不可能的事。然而你任凭这些烦恼在心里频频生起,不仅你的心很难平静,你的禅修也很难培养上去。对于你的人际关系也是一种障碍,你还没有投入禅修,心经常处于波动状态,会陷入情绪中。所有想要精进禅修的禅修者,应该在培养禅那之前,致力去除障碍,去除内心出现的烦恼。即使在修行过程中,你的定力、观智还没有培养起来,但由于你的内心已经很少烦恼了,不容易落入情绪,即使现在自认为修行没有很大的进步,如果你能够把这些烦恼很好去除掉、镇服掉,你的修行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一个人想要禅修,我们都知道修行必须依照佛陀的教导。佛陀的教导是纯善的,是纯洁的,是圣洁的。因为佛陀的教导都是法。而你自己的内心充满了烦恼Kilesa。烦恼的意思是污染的,是肮脏的。你想要用充满污染、烦恼的心来接纳、接受清净、纯洁的法,当这些法进入你内心时,也会因为你的内心肮脏使法受污染。当你怀着不良的动机来修清净的法,你所有在佛教当中的成就都会在内心中变成恶法。有句话叫: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就是这个意思。水是清净的,看什么人来喝。法是清净的,看什么人来修。如果你的内心不把这些污垢、烦恼先去除掉,即使你的动机是纯正的,你想要修行成就,想要解脱,但你不舍得把烦恼去除掉,就好像用一个肮脏的杯子去接水,或者用它喝茶,不管水是多么清净,茶是多么香,多么昂贵,喝起来都会因为杯子的肮脏把水污染,把茶污染。

 

我们在用餐前如果发现碗里掉了灰尘,或者说有些小动物的死尸,你会想把碗清洗干净是不是?如果你不把肮脏的东西去除掉,那些蚂蚁、蟑螂、飞蛾,等等去除掉,清洗掉,你会用它来装饭、菜吃吗?会吗?你会不会把这些肮脏的东西连同饭、菜一起吃下去呢?那为什么在修行的时候,你却能够让这些烦恼,让这些障碍随着清净的法一起进入你的内心呢?所以想要让内心接纳法、接受法,让法在自己内心当中生根、培养、成长,乃至开花、结果,首先第一步你要去除内心的污垢,你要去除内心出现的烦恼。

 

由于这些烦恼在培养定力时,有五种或者有七种是最明显的。所以想要培养定、慧,想要证得禅那的禅修者,首先要致力于去除五盖(paṭca nīvaraṇāni)。

1、欲贪盖kāmacchanda

2、瞋恚盖byāpāda

3、昏沉睡眠盖thīnamiddha

4、掉举追悔盖uddhaccakukkucca

5、疑盖vicikicchā

 

这五盖其中的第三、第四盖都包含两种,就是昏沉、睡眠是两种不同的盖。昏沉是thīna,睡眠是middha,分成两种;第四种掉举uddhacca、追悔kukkucca,也是两种不同的。所以这五盖它是七种不善心所。

 

当禅修者的内心产生这五盖中的任何一盖,内心将无法平静,禅修将遭到困扰,因为他内心已经被这些烦恼所干扰。因此想要培养禅定,想要提升定力的禅修者。先要致力去除这五盖。

 

今天我们先简单的来讲讲去除欲贪盖和嗔恚盖。欲贪是kāmachanda组成的,kāma翻译成欲。这里的欲是指色、声、香、味、触五种欲,五类的欲乐,由于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会有可爱、可意的诱人一面,所以可以称五欲paṭcakāmaguṇachanda欲,是内心的欲求,内心要追求、获得色、声、香、味、触的欲乐目标,所以称欲贪、欲求。这些欲求、欲贪具体来说对禅修造成障碍,在古代主要是指男、女性,情爱以及饮食方面。再细分还有爱漂亮、贪衣服、贪舒适。这些心会粘着,爱着,都可以成为欲贪,就是你的心追求的目标。现在饮食不成问题,在修行当中最容易遇到的欲贪问题就是男女的、性爱的、情爱的问题,感情的问题。因为很多的修行人过得是独身的生活,是梵行的生活,在男女方面、在性方面欲求是处于抑制状态,在长期的抑制状态中,有些人由于不如理作意或者烦恼翻滚,有些时候对禅修带来障碍。有些人因为感情问题,爱情问题几乎心难以安静下来修行。

 

为什么会有这些情爱的发生,对修行产生障碍呢?首先由于心它总是有这些倾向,譬如说你还比较年轻,20几岁,30几岁的时候,你的荷尔蒙分泌比较旺盛,在修行当中你的心比较难以平静。或者对于异性,男女方面那种幻想也好,欲求也好,欲乐也好,经常会在心中生起。另外,过多的不恰当的接触,男女的接触,在接触过程中由于没有守护好根门,没有正念正知,内心容易产生这些欲乐。在产生这些欲乐的时候,不如理作意。就是因为你看到对象,就认为她是美丽的、漂亮的。或者说,有时候你没有看到,但听谁说有漂亮的人啦,有英俊的人啦,或者现在所谓的女神、男神等等,你的心就产生了欲乐。

 

因此佛陀在增支部第一集讲过:诸比库,我不见有其它一法,如同此净相这样,能使未生起的欲贪生起,已经生起的欲贪变得增长扩大。由于不如理作意,我们把本质上不净的、肮脏的、污垢的,认为是美丽的、是漂亮的、是英俊的,于是内心就产生了欲贪。对这种男、女方面的,性爱方面的欲贪。佛陀这样讲过,诸比库,我不见其它一法,如同此不净相这样,能使未生起的欲贪不生起,已经生起的欲贪被舍断、被去除。

 

所以当禅修者在修行过程中,或者说想要修行的时候,你却发现到你对男女方面、情爱方面,你的心老是无法去除掉,你的心老是产生这些心念。你可以尝试修不净asubha-bhāvanā。不净有两种,一种是有意识的不净,一种是没有意识的不净。有意识的不净是指对活着的身体去思维它的肮脏、厌恶、不净。无意识的不净是指死尸的肮脏、厌恶、不净。有意识的不净也可以称为三十二身分,或者又称为身至念kāyagatā-sati,思维身体的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肾、心、肝、脾等三十二部分的肮脏、厌恶、不净。当你不断地思维每一个部分,不管是局部、整体,都是肮脏、厌恶、不净时,你的心那种欲火、欲望能够慢慢熄灭。你也可以思维死尸的不净,你所贪著的、贪爱、贪恋的对象,如果在今天死了,或者说已经是一具死尸,那他可能过不了一、二天,就变得青淤、肿胀。然后开始腐烂发臭,他的形象、气味、样子等等,都很肮脏、厌恶、不净。而整个过程,从死到最后腐烂,到烂成一堆白骨,都是很厌恶、不净的。你可以去思维你所贪恋、贪爱、贪着、执取的对象,他必将会有这样的下场。因为人必然会死,死就是死尸,他一定会经过这样,除非你死了立刻去烧了,除非你马上去烧,烧得过程不是很漂亮,不是很清净的。你去做思维,可以让你内心中的困扰你的情爱之火,那些欲望、欲乐得以熄灭。

 

第二种会经常困扰禅修者的心是瞋恚。瞋恚就是生气,或者说生起内心的憎恨、厌恶、不平。对于生气来说,通常我们对于不同的对象都有可能会生气。例如说你的房间爬进了很多蚂蚁,或者说当你的衣服好端端的被弄脏了,或者说有时候风刮到你的门窗发出乒乒乓乓的声音,或者说有些声音不断重复地出现,你的内心会有可能产生抗拒、排斥,会生气。特别你是嗔行者,或者说你有生气的习惯,那么你动不动就爱发脾气。在禅修当中,不能让心平静下来,你的心经常会重复、会翻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关系紧张带来的瞋恚、嗔恨,因为这些让你的心没办法平静。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我们禅修。如果你在修行、在生活的环境中,在你的家庭、家族中,在你的同事朋友中,你的性格很差,你的人际关系很僵,那你的心没法平静。因为你会跟这个人闹矛盾,跟那个人闹矛盾,或者担心这个人说你坏话,担心那个人传你什么是非,甚至别人根本没有对你怎么样,你这个人看不顺眼,那个人看不惯都有可能。这样的话,你的内心能够平静吗?你的内心经常是处于猜测、猜忌、怀疑,处于排斥、讨厌、不满、抱怨当中,那如何让内心平静下来?如何才能够很好地修行?

 

所以想要去除嗔恨、瞋恚的禅修者,必须远离让他生起烦恼的对象。所以佛陀这样讲过:诸比库,我不见有其它一法,有如同此瞋恚相这样,能让未生起的瞋恚生起,已生起的瞋恚增长扩大。

 

在遇到人际关系紧张的时候,遇到你的心因为人际关系的紧张,因为陷入是非,陷于争斗,陷入争吵当中。不管是你跟你的同房,你跟其他的贤友,你跟其他的禅修者闹出矛盾或者说误解也好,你必须得要如理作意。怎么如理作意呢?因为人与人在一起是一种缘分,这种缘分表现为:有些是顺缘,有些是逆缘,有些是善缘,有些是恶缘,有些是好的缘,有些是坏的缘。当你发现你遇到的是逆缘,是恶缘,是坏缘,你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转化,把逆缘转成顺缘,把恶缘转成善缘,把坏缘转成好的缘。另外当你发现你经常平白无故的被别人诽谤或者冤枉,或者受委屈,你尽量避免还是无法避免,你要学会接受。也就是说你之所以会碰到这样的人,这样不讲道理,这样的无赖,这么个性格坏的人,这是一种果报。你被他污蔑,中伤,伤害,甚至被他动手打等,内心愤愤不平时,你要这样思维,也许我以前欠他的,或许我以前伤害过他,所以我现在必须接受他对自己带来的伤害。

 

另外我们也要学会忍耐khanti,忍耐就是承受,忍耐就是我们不管遇到好的、坏的、顺的、逆的,内心都要安住不动,不随外境而转,当你的心能够安忍不动时,这个叫做khanti忍耐。你的心随外境波逐流、起伏时,你的心就没办法做到安忍不动。所以要学会忍耐,忍耐别人对你的不好、辱骂、中伤、诽谤、讥笑、蔑视,你能够学会忍耐、忍让,谦让,那你可以去除瞋恚。

 

另外培养慈心,前面你要学会承受、忍耐,或者说避免、避开这样的目标、人,这是属于一种相对消极的方法,但是培养慈心是积极的、主动的,这种积极、主动的改变人与人的关系,改变人与人的人际关系,是从自己做起、从我做起,通过散播慈爱,培养慈心来改善人际关系。

 

所以佛陀说:诸比库,我不见有其它一法,如同此慈心这样,能让未生起的瞋恚不再生起,已生起的瞋恚得以去除。因为慈心是一种祝福,祝福自己快乐,祝福他人快乐。因为慈心能够让僵化、僵硬、瞋恚,自以为是的心得以软化,使心变得柔软、柔和。你能够用这样柔软、柔和的心去面对别人的伤害、中伤,那自然就化解很多不必要的是非争斗。大家都知道一只巴掌拍不响,你认为别人伤害、中伤你的时候,那是因为别人用硬的方法,你自己也用硬的方法,这样是非、争斗、摩擦就出来,如果别人再硬,你是软的,因为你的内心是柔和的、柔软的,那么别人不管怎么样暴怒,怎么样愤怒、生气,他都伤害不了你。不管石头与石头相碰,不管石头与鸡蛋相碰,都会有一个破。那怕你用铁锤去锤石头也好,也会有破。

 

然而当你的心像水一样,那么柔和、柔软,有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伤害水呢?不要说你用锤子,你用石头去砸水,哪怕你用利刀,用枪去打水,水会被伤害到吗?会破吗?不会。为什么?因为水是柔软的、柔和的。因为柔和、柔软,你到了像水那样柔和、柔软,任何什么人都伤害不了你,所以上善若水就是这么样的。经常让你的心陷入不平、不满,对这个看不惯,那个看不惯,或者说你认为这个人对你不好,那个人对你不好,那是由于你的心太硬。你的心非常柔和、柔软,但不是柔弱、软弱,这样的话,所有别人的中伤、伤害都伤害不了你。我们要培养慈爱、慈心,已经学到心像水一样柔和、柔软,那样包容,这样的话,我们哪里谈得上生气,哪里还会受别人伤害,是不是?我们要学会培养慈心,培养慈爱,要学会把自己的内心的快乐真正的发送出去,把内心真诚的祝福发送出去。

 

培养慈爱不在于你会念经,不在于你坐多久,不在于你经常在修,而在于你是否真诚?你是不是真的用你的感情把祝福、把你内心的快乐发送出去?如果你坐在那边,我每天都散播慈爱,averā hotu, abyāpajjhā hotu, anīghā hotu, sukhī attānaṃ pariharatu,你念、念、念,哪怕你念了一天,但是有时候刚念完慈心,你所谓散播慈爱,可能一出门见到你不喜欢的对象可能就会冒火了,你这个叫做有慈心吗?这就是假慈悲。我们需要的是真诚,不要落于那些名相的修行,培养慈爱不是一种任务、一种作业,你要用真心,用真感情散播,这样才会有效果。

 

散播慈爱,不要认为是不是自己会吃亏,如果我把我的快乐给了其他人,我就没有快乐了,我就很伤心,我就忧虑的,不会的。你还没有把你的快乐散播出去你先自己快乐。你还没有改变他人,没有让他人软化,你的心先变得柔软。你还没有让别人的愤怒平息的时候,自己的内心先平息。所以培养慈爱其实得益的是自己,先得到快乐的是自己。你能够时常地把你的慈心培养起来,时常地散播慈爱,时常地保持一颗慈爱的心,那你的改变从自己内心开始,从你的行为开始。慢慢地你会发现你周边的人际关系有不可思议的改变,你不用刻意去讨好人家、巴结人家,挤出笑容去面对人家,但只要你内心有慈爱,不用出声,慢慢地你会发现到别人会对你好,你的人际关系已经没有那么紧张了,甚至你会发现一直以来好像都是对立的,你的冤家死对头他在一个地方送你一些东西,或者突然在路上给你一句问候。这些都不是不可能发生的,重要的是我们想要改善人际关系,从自己做起。想要去除瞋恚,从培养慈心开始,心中拥有慈爱不仅对自己来说是好的,对人际关系也是好的,对于禅修来说也是好的。当你的内心有慈心、有慈爱,你也不会害怕,你晚上一个人在路上走,一个人呆在孤邸里面也不会怕鬼,不会怕黑。也不会怕人际的紧张,不会怕遭到意外的伤害。你也会越修越漂亮,越修越英俊,而且你的心因为柔软、柔和,很快禅修就能够有进步。

 

所以想要去除嗔恨,去除人际关系紧张给你带来修行的障碍,我们要用培养慈爱,忍耐、接受、承受。用如理作意等这些方法去除欲贪。那我们今天讲去除欲贪、去除瞋恚我们就讲到这里。明天是女众的禅修报告,后天是男众的禅修报告。我们明、后天晚上就暂停,然后在大后天晚上再继续一些学习啊。

 

Sādhusādhusādhu

萨度!萨度!萨度!




听写:karen
中文校对:谛苦
巴利补入:精勤
最终校对:真实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内容听写整理自玛欣德尊者的开示录音;
未经尊者检阅,可能存在疏漏等处,请知悉!

 

 

止观次第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