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观次第》第十五讲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3

礼敬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各位贤友,晚上好!

上一讲我们学习了如何来辨识究竟名法,今天将继续来探讨如何透视三世的因果关系,也就是如何来修习缘起。

 

根据佛陀的教导,我们所处的这个世间,它作为一种现象,一种存在必然有其因,生命同样不例外;生命作为一种结果它也必然有其因。然而,佛陀的教法并不是神创说,或者说是无因论。例如说像有些外道、有些宗教认为说人是神创造的,是大自在天创造的,是梵天创造的,或者是梵天化现的;这些在佛陀的教法当中都不能成立。或者说有些像无因论这样(认为),人只是偶然的产物,人只是纯粹物质的产物,这些在佛陀的教法当中都不能立足。

 

到底造成生命之因是什么呢?我们现在这一副身心、生命,它的因是什么呢?

 

如果只是通过学习经教,通过闻思,那也是不可能知道生命之因的;那你只能够去接受、去信受一种观点而已,但那不是你的智慧。

 

佛陀所教导的缘起或者生命学说,是佛陀自己亲证,并且也要我们通过实践去亲证的。因此我们不能够把缘起当知识,而应该把它变为自己生命的智慧;也就因为这样我们必须修习缘起。

 

缘起巴利语paiccasamuppādapaicca是由于缘,种种的因缘;samuppāda是产生。世间任何万事万物都是由因缘所生的。对于生命的流转、轮转和起因来说,佛陀发现并教导了缘起法。缘起法也就是我们每天早课所念诵的,那对于这些缘起支我们应该怎么样去亲见、去证明?

 

佛陀在经典里面教导了缘起法,佛陀所教导的缘起法有四种;然后,收录在《经藏小部》有一篇很重要的禅修论典叫做《无碍解道》,这一本论典里面也教导了另外一种修习缘起的方法称为第五法

 

第五法的根本原则是:过去五因、现在五果;现在五因、未来五果。也就是把十二缘起支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这样来去观照。过去五种因即在十二缘起支当中的无明、爱、取、行和业有,这是过去五种因。由于过去五种因造成现在的识、名色、六处、触和受这五种果。而现在所造作的无明、爱、取、行、业又会导致未来的识、名色、六处、触、受五种未来果。

 

禅修者应该如何在实修当中去亲见这些缘起支,或者如何查找我们造成现在这一副身心的因缘呢?

 

在修习缘起之前还可以再做一个准备、预备工作。禅修者可以先用献花或者用饭食等去供僧或者供佛。这个因人而异,有些人喜欢用花、用水等去供佛、礼佛;有些人喜欢供僧。总之就做一些善业、功德。在造作善业功德之前或者之后,可以发愿。平时我们发愿可能是发最终断除烦恼的愿,但是这个时候的愿,可以发未来想要投生为什么成为什么的愿。例如,禅修者可以发愿:我未来想要再投生为一个出家人要继续修行;或者说,我想要投生为天人;或者有禅那的禅修者可以发愿我想要投生为梵天人

 

由于禅修者之前已经修过了名法,那这个时候他必须得要去辨识,在他发愿的时候产生于心路的烦恼,它都是属于不善心。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禅修者在这时候他辨识自己的心路将会发现,想要成为什么的愿当中,它会有无明、爱和取。

 

我们就以一位禅修者希望下一辈子继续投生为人并且出家成为比库而精进修行的这样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由于禅修者错知有比库,这是无明。

他喜欢成为比库,他贪着于比库的生命,这是爱tahā

他执著于比库的生命,这是取upādāna,也就是执著。

因为他还错知有比库的存在、有比库的生命、有比库的生活,而且他的心倾向于、贪着于、执著于这样的一种生命状态。所以,这个时候他发愿的心里面,就存在着这三种烦恼,称为无明、爱、取avijjātahāupādāna

那同时他也必须得再辨识他在做供养,比如:供花给佛陀,或者供食物、供生活必需品给僧团、给比库、给尊者。他辨识这样的心路,他发现到他做这些功德、善业的心是属于善还是不善啊?是属于善的。他会发现在他做供养、布施时,他的心路是属于叫做悦俱智相应的心,因为他很欢喜地供养;而且由于这位禅修者相信业果法则、相信佛法僧三宝,所以他在做这些善业的时候里面有智慧,有业果智在里面,因此,这个时候的名法往往有34个名法。于是,他去辨识在34个名法当中,其中的思心所cetanā是很明显的,这称为业。然后他造的这些善业、福行puññābhisakhāra是属于行,于是他就辨识行和业,这行和业是善的。

 

虽然,愿是不善的、是烦恼,但他的行是善的。由于这种愿会使他的善行有一个目标,所以,这种善行、善业功德,在愿的导向之下它将能够达成。

 

那禅修者就在他发愿,并且做供养的时候,去辨识不同的心路。

 

发愿的心路里面是不善的,而且是属于贪根心,因为贪着比库的生命。然后,他辨识在发愿的时候的心是拥有无明、爱、取的,有20个名法。而在他做供养、做布施的时候是属于善的、欢喜的心,这时候有34个名法。

 

当然,如果禅修者发愿想要投生为梵天人,那他就不能够只是通过布施、持戒等,他必须得要先入定。

 

例如,禅修者想要投生为第四禅天的梵天人,他必须得在禅坐前或者禅坐后发愿。在他发愿之后,他必须得再观照他发愿时的心,他将会发现,他发愿的时候的心也是20个名法,其中也有无明、爱、取。因为他错知有梵天人,认为梵天人是存在的,这是无明avijjā;他执取于、执著于梵天人的生命,这是贪爱tahā;他执著梵天人的生命,这是取upādāna。之后,他再进入第四禅。进入第四禅出定之后,他还必须得要去辨识第四禅有31个名法,这31个名法是属于善的。

 

由于,他有投生为梵天人的愿。然后,他又造作了导致他将能投生为梵天人的善业。于是有了愿、有了业,在因缘成熟的时候,他将能够如愿。但这个时候,他不需要去辨识他未来的愿;而是他必须要去观照,他在发愿跟在造善行的时候的名法是多少。

 

辨识了之后,他可以再去禅坐。

 

他可以先进入入出息念或者白遍的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

从第四禅出定之后,再复习一下内在的名色法、外在的名色法,必须根据六门来复习。六门的色法是:眼、耳、鼻、色、身以及心处;而名法是: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意门;对外在也是。大概复习一两遍。他再作意这只是名色法。

 

然后,他可以再把自己的心、观智往前推。再往前辨识,辨识到他刚刚坐下来禅修的时候的名色法。然后,再往前推,推到他在发愿或者在做供养的时候的名色法。他再去辨识一下,取他发愿的时候的名法看是不是一样?

比如:他真正供花或者供食物等那个时候的名法,是不是跟发愿时候的名法一样?如果是,他的心已经有能力辨识在一个小时之前,他发愿和做供养时的名法了,就证明说他有能力辨识过去的名色法。而且,辨识过去的名色法,跟辨识外在的名色法有很相像的地方。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修缘起之前要先学会辨识外在的。因为你辨识现在所产生的名色法这是当下的,但对于过去的它已经灭去了。然而,由于禅修者也能够辨识外在的名色法。所以,这个时候他可以取在一个小时前发愿并且做供养时的名色法,他发现如果是对应,现在所辨识的跟刚才是一样的,那证明他成功的把他的心、他的智慧往前推。

 

然后,依此方法再往前推到今天用早餐时的名色法,在起床时候的名色法,昨天的名色法,前天的名色法,然后在三天前、四天前、五天前、六天前、十天前、二十天前、一个月前、两个月前、三个月前、半年前、一年前、两年前、三年前就用名法、色法、名法、色法,就是名色、名色、名色的方法不断地往过去推。

 

一直通过这种方式辨识到在今生刚刚入胎那一刹那的名色法。禅修者必须得亲见到刚入胎,今生的生命第一刹那,那个时候的色法有30种,即:身十法聚、性十法聚、心十法聚。这三种是属于刚入胎时的色法。

 

禅修者必须要见到到底有多少个名法?

一位禅修者已经有能力证得禅那并且修到缘起,他都是三因结生的。那禅修者这个时候要去看,三因结生心到底是什么样的心?

 

三因结生心有两种情况,他的结生心可能是34个名法,也有可能是33个名法。34个名法其中里面有,如果33个名法,就是其中没有喜心所;这只是差别而已。但是,肯定会有慧根,就是在他结生心的时候有作为无痴的慧根。

 

禅修者查到了他今生第一刹那结生心(paisandhicitta)里面的名法之后,可以说,这一堆名色法还只是果报。果报色法我们看,身十法聚、性十法聚和心十法聚这都是属于果报色法,就是称为业生色;而结生心本身是一个果报名法。

 

那禅修者有能力见到这个的时候,他必须得要冲破今生和过去生之间的障碍,尝试去看到前世。大多数禅修者在禅定之光的支助之下,可以很轻易的见到自己的过去世。

 

如果有些禅修者没办法看到过去世的话,那他可先入定,从第四禅出定之后,再把他的禅那之光导向过去世,这时他将能够见到过去世。

 

然而,由于每个人的过去世都是不一样的,而且每个人在看到自己过去世,它的影像、就是它的景象都是不同的。有些人可能会看到自己过去世在临死或者死亡时的影像,但更多的禅修者可能会看到,在前一世临死时所现起的那些影像。

 

例如,有些禅修者一看,他就看到前世是个老人,看到有个老人躺在那边,这也是有,不排除这种情况。但更多的看到的就是,比如他看到他在造什么业啊,或者说他看到花啊、佛像啊或者看到其他的影像。那这些影像是一个众生、一个有情在临死的时候,他的心会产生的三种相的其中一种。因为,每一个众生在临死前,他的业会成熟。只要还没有断除烦恼,他的业必然会成熟。但是,到底成熟的是善业,还是不善业,这个是因人而异。

 

在临死时,临终的时候成熟的相,有可能是业kamma,有可能是业相kammanimitta,有可能是趣相gatinimitta

 

业,是一个人过去所造的业,在他临终的时候再现、重现的影像。比如,一个佛弟子很可能会看到他在做供养的影像,或者他在禅修时的影像,或者他在礼佛、在诵经时的影像。这些业是属于善业,他看到的是善业的影像。而且这个时候临死者、临终者所看到的影像,是犹如自己亲自在造作一样那么真实。

 

业相kammanimitta是他看到他造业的一些片段、或者工具、或者对象。例如,做一个善业的业相,他可能看到的是所供养的花,或者所供养的佛像啊,或者所造作善业的其他那些片段、局部的影像。

 

那趣相,这里的就是即将投生的地方。相就是它的征兆、预兆。例如:投生到天界的人,他可能会看到有天界的宫殿、或者美妙的声音、或者看到有天人放光明来接引他啊等;那如果是投生为人的话,会看到可能是红红的母胎;这些是善的。那对于恶业成熟投生为恶趣的,例如:如果是一个造恶业的人,他在临死的时候,比如看到他自己在杀、或者说在乱搞男女关系,或者在赌博、或者在偷、或者在喝酒,这些是属于恶业成熟时他所看到的。

 

对于业相来说,他可能会看到的是他做案,比如:杀死动物的工具,刀啊、枪啊;或者说他看到赌博的,比如经常爱打麻将的,看到麻将啊、看到骰子啊;或者说喜欢乱搞男女关系,看到他乱搞男女关系的对象啊,所以这些是属于业相。

 

而趣相呢,有些人可能会看到过去世的亲戚,就是投生为鬼的影像。但是如果是造这些恶业的人,他有时候就会陷入一片很恐怖的黑暗,或者听到有很凄厉的惨叫,或者看到熊熊燃烧的火,或者看到一些牛头马脸,或者看到一些凶神恶煞,或者一些很恐怖的人在那边受苦的影像,这是属于趣相,这是投生为地狱的相。

 

当然,既然这一位禅修者,今生能够投生为人而且是禅修,他在见到他过去世时,往往更多见到的是属于善的。比如善的业、善的业相或者善的趣相。如果他的恶业成熟,他今生不可能投生为人,可能已经是猪、狗,或者在地狱,或者是鬼类了。

 

这些相,每个人都不一样,因人而异。我们可以说没有一个人的是一样的。但是也有一种可能,在一个人临死的时候,会见到各种各样的相、影像,这些影像可能会变,甚至有些人在他临死前一个星期都有可能会看到这些影像。

 

于是,禅修者就必须得去辨识,这些影像里面他所取的那种心,生起的是什么心。因为这些影像的出现,只有那个临终者自己能够体验到,别人即使在旁边,比如看护他的人、他的亲戚、他的配偶都看不见的,只有他自己体验到。而对于他自己来说,他是体验到非常真实的。为什么临终的人能够体验到这些影像呢?因为他过去造的业即将成熟。

 

那到底是什么样的业成熟,他就能够体验相应的相?

例如,他在临死的时候看到自己在布施,其实就是他过去在造作真实布施时的业已经成熟了。而如果他看到很恐怖的影像,那很可能是他过去所造作的那些恶业、不善业成熟,在临死的时候体验到。

 

那禅修者这个时候就必须得要辨识,到底是什么样的业在他临死的时候成熟,他要去看哪一种影像是最终导致跟他今生投生为人的名色法相应。

 

他要先去查找他所看到那种业相(影像)、或者业、或者趣相,那个时候的名法是多少。然后他再去看,这种影像往往反映的是,他在还健康的时候,或者还健在的时候所造作的那些业,不管是善的、不管是恶的,投生为人必然是善业。然后他再去辨识一下,他在造善业时那个时候的名色法。

 

这样的话就会有三种关系:在今生这是属于结生的第一刹那名色法,其中色法有30,名法有34;在临死的时候他所体验的是属于影像;然后还有他造业时候的名色法。

 

我们举这样的例子,如果前世是在八十岁的时候死,但他在八十岁的时候,临死所见到的影像,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造作的。由于三十岁的时候造的一个善业,在八十岁的时候快死时成熟,这种业使他投生为今生作为人。

 

这几种关系,我们必须得先见到八十岁临死的时候所看到的那个影像,因为那个影像浮现的是他三十岁的时候造的业,他必须得把他的心导向在三十岁的时候,他造业那个时候的名色法。

在临死的时候的名色法,看它是不是相应。如果是相应,他还必须得在另外一种关系就是,再看他在临死的时候所造业的那种心——临死的时候体验影像的时候的心,跟他当时三十岁所造业的心,是不是同样的一种心。

然后,在临死的时候,他所体验临死速行的那种心,跟他结生时候的名法是不是相应。

 

由于,这是一种因果对应的关系。禅修者在那个时候他一查,就可以查得到。为什么呢?因为他的有分有连贯性。

 

在辨识过去世的时候,由于过去世,虽然我们现在完全记不起自己过去世曾经造过什么,是什么都不知道;但毕竟在轮回过程中,作为名法和色法它生了就灭、生了就灭;作为人,因为结生的时候,它完全是新一堆五蕴的重组;所以过去那一堆五蕴已经死去了、已经灭去了,在新一堆五蕴重组,又经过了九个月在母胎当中,所以,所有那些记忆全部已经不可能记得了,除非有一些很偶然的现象。但毕竟它们之间还有因和果的关系,以及名色相续的关系,于是禅修者就可以通过这种名色相续流,他先去查在今生结生的时候,他去查那一堆名法,跟他临死的时候,只要是前一世临死的时候是什么样的业成熟,它导致今生结生这一堆果报名法,以及他的色法,它会有因果的连接。禅修者可以去看、去查。如果是,他可以接续下去;如果不是,他怎么样接续都接续不下去。

 

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曾经有位禅修者,她在辨识过去世的时候,她就看到了一个女人的影像,然后她就把她的心就放在这个女的有分里面,然后想要再往前推、往过去推。但是推着推着就没有了,推着推着就没有了,就这样她在那边反反复复,在那边查了将近一个星期都没有什么结果。反正就是她一放到那个女人身上,然后再往前推就推不下去,往前推推不下去。后来她去报告,然后业处导师就说:你去看看在这个女人周边还有什么影像。然后那个禅修者就去看,结果她发现周边还看到有一条狗,然后那位业处导师说,这样的话你就尝试把你的有分心放到那条狗身上,结果她放在那条狗身上,,她的有分就接续下去,她不能接受,她哭了,她没办法。因为这样一连下去,她就发现,原来那条狗很可怜,那个时候它为什么今生会投生为人,因为那个时候那狗看到那个女人其实在做布施,当时,那狗很天真,它想:做人挺好的嘛,有的吃、还有吃的给别人,就是这么样一个很单纯的概念:做人挺好,然后再加上它过去的善业成熟,所以使它今生投生为人。

 

所以如果是你过去世的,把你的观智一放在它的有分心,它就会连接。就好像说现在你尝试,昨天你见到某某人,如果你有缘起的智慧的话,尝试着把你的有分心放到昨天所见到的那个人,你只能够把你的有分心放在你昨天所见到的那个影像,但是往前推做了什么你不知道,延续不下去。但是,如果你可以把你的心放在昨天你见到那个人时,你自己的有分心,你就能接续下去,昨天见到那个人之前做了什么,那天早上做了什么。就是这样的道理。

 

对过去世也是这样,只要你曾经做过的事情,在这种观智的观照之下,你将能够看到,原来你过去世做什么。然后,禅修者继续以名法、色法、名法、色法的方式不断地辨识他在过去世造了什么。特别是必须得要找出,在他临死的时候,他是什么样的行和业成熟,导致他今生投生为人。他造这些行和业围绕着的无明、爱、取是什么,他必须得找出过去世的无明、爱、取、行和业有这五种因。因为这五种因,是他今生投生为人的因。

 

禅修者这么样查到了自己今生投生为人的过去因,同时,他还可以再继续查找一下在过去世造了什么样的的种子或者的种子。

 

如果过去世是恶趣,比如说动物、鬼、地狱众生啊,他根本不可能有任何的善业善心;如果是人或天人,那就有可能。

 

当禅修者如果他发现,自己过去世还是人,他必须得去看,因为,毕竟一个人不是说我只是做了一件善事,这个善事就能投生为人。他可能过去世还做了很多其他的善事、善业, 今生能够投生为人。他在他辨识缘起的时候将能够发现,为什么有这些,以前想不通的一些什么行为、习惯或者一些习气啊,甚至一些性格,原来是过去生,他原来做过什么,由于这种残余的影响。

 

禅修者查到了过去所造作的因即无明、爱、取、行、业之后,他必须得再修习过去因跟今生果之间的因果连接。他必须得要依照六门的方式去辨识,六门的每一个心识刹那都有五蕴,他去辨识这五蕴的过去因跟今生果报之间的关系。

 

例如,一个眼门心路。一个眼门心路其中的五门转向心,它的因果关系,然后眼识的因果关系等。他必须得依照每一个心识刹那,比如眼识里面的色蕴,色蕴是过去,由于眼色的依处是属于眼睛,我们所说的眼睛里面的眼净色,那么这眼的过去因,就是无明、爱、取;然后呢,造成这眼识里的其他的四种名蕴就是受、想、行、识,那受、想、行、识又有它的过去因和现在因,因为眼识属于果报心,所以它有过去因。而现在的因呢,例如说有依处即眼,还有所缘,就是看到的目标,还必须得有光,还有作意,还有俱生的名法等,那这个是属于眼识的现在因。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在思维,它有些是有过去因,有些是有现在因。在这种各种因缘的和合之下,我们才会有这身心的活动。

 

禅修者要通过这种方法去辨识过去世跟今世之间的因果关系。然后再用同样的方法继续去查找,在过去第二世的时候所造的什么样的因,也就是过去第二世的无明、爱、取、行、业。然后第三世、第四世、第五世、第六世这么查。

 

当然呢,在许多情况之下,有些因果关系它会跨很多世的,并不是说我们过去世所造的,过去前一世所造的业今生成熟、在临终的时候成熟,有一些可能是我们过去很多世前造的业今生才成熟。

 

比如说,一个人他是由动物投生的,那很可能他今生投生为人的善业,不是在他动物那一世造的,很可能是在他过去世,他做人的时候造的。由于过去世作人的时候所造的善业,隔很多世,在前一世还是动物的时候成熟,才使他今生投生为人。因为,一个人在他临死时,由于恶业的成熟,他投生为鬼、投生为畜生、动物或堕落到地狱,他几乎没有任何机会造善业。最多机会造善业的是人,但是最多机会造恶业的也是人。人可以造很强的恶业,可以造多的恶业;人也可以造很强的善业,也可以造很多的善业。天人来说呢,他造善业的机会少,他造恶业的机会也不强。所以人,他是升沉起伏很大的。

 

那禅修者每查到一世的过去因之后,他必须得要辨识跟他接着那一世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样辨识了过去的因果关系之后,他还必须得要辨识现在和未来的因果关系。

 

禅修者可以再辨识由于今生所发的愿,以及今生所积累的善行,在他临死的时候成熟,使他的下一生投生为什么。例如:他下一辈子仍然投生为人,然后遇到佛法,然后继续修行。那他就必须得再辨识,今生由于他发了继续投生为人修行的愿,那这种愿在他今生所造了与人相应的善业,在他愿的支助之下这些善业成熟使他下辈子投生为人,然后他再辨识它的因果关系。

如果是他想要投生为天人,他必须要发投生为天人的愿,并且要造与天人相应的善业功德;然后这样去辨识。

如果是想要投生为梵天人,他必须要发投生为梵天人的愿,并且要拥有禅那,没有禅那不可能投生为梵天人。

 

所以任何的果它必须要有相应的业,还有愿。禅修者就用这种方式去亲见未来跟现在的因果关系。

 

当然了,未来是不确定的。

如果你有很强的出离心,你想要在我们佛陀的教法当中解脱,那你就必须得今生非常精进地修行。那当你有很强的出离心,你有很强的精进,而且你的巴拉密也足够强,你将可能会发现你可能在未来的第二世、或第三世、或第四世你将能够证得阿拉汉果,然后般涅槃。

但是,由于未来的愿是可以改变的。假如,你在禅坐的时候,或者你突然生起一个心:我想要成佛。当你一旦产生了这个心,然后你再去看你的未来世,你会发现你的未来世看不到尽头。因为你的愿改变了,只要你想要成佛,你就必须得要用无数的未来世去圆满你的巴拉密。所以就是这样的道理。

 

所以一个人的愿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未来。比如你现在发愿要成为人,然后你发现人太苦了,我想要投生为天人,天人更快乐。后来又发现天人也是,天人还有情爱啊,还有这些东西,不够梵天人那么殊胜,同时你又有禅那,那你发愿要成为梵天人;你可能发现,你的未来还是有可能会变。

 

所以你造的业,它往往在你的愿的支助之下,它会朝着那个方向。而发愿,当然我们不鼓励你一天变一个愿,或者一年变一个愿。这样的话呢可能因果法则也被你弄得晕头转向。

 

当然呢,有一点就是,禅修者在还没有修缘起的时候都会很好奇。我想要知道我过去世是什么。我也想知道如果我修到了缘起,几乎我的未来是可以由我选的,我可选择怎样就怎么样,怎样就怎么样。

 

当你修到缘起的时候,你就会对因果法则很有信心,因为你见到了,确实生命的整个升、沉,包括今生的寿、夭、贫、富、贵、贱,你自己康、疾等这些其实都是我们过去造的,今生带来的。你会发现到,在业果法则的运作之下,没有什么不公平的事情。

 

你今生遭了很多委屈啊、遭了很多不幸啊、遭了很多灾难等其实,你看你的过去世,你知道,你可能过去世也不是什么好到哪里去的人,所以你今生才会那么倒霉。或者你会看到,为什么我今生没有什么福报,你过去世吝啬,或者过去世自己是一个铁公鸡,那你说你怪谁。

 

所以,当你看到了因果关系之后,会发现到其实我们的生命都是在因果的这种流转当中不断地升沉。而即使是你过去所造的,今生已经造成的,还会由于我现在所造的这些影响到我的下一步、跟我的未来。所以决定我们生命的升沉、好坏、质量的好坏、福报的大小,虽然说现在我们所接受的、所承受的是过去带来的,但是,我们现在还是可以决定自己的未来。

 

禅修者通过这种方法,在修缘起的时候他能够了解。

然而,到他下一步修维巴沙那的时候,他会发现到连这些缘起的东西,其实都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因为都是无常、苦、无我的。当然这只是过程。

 

在这个阶段,禅修者必须得要通过亲见缘起、亲见因果法则,去透视它们的三世因果关系;并且明白生命确实是有因的,这种因是自己过去造的,并不是什么上帝、什么神、什么诸佛菩萨所控制、所左右的。能够左右你自己命运的只是你自己,只是顺着因果法则去运作而已。它不需要靠什么外力。

 

还有另外一点,你在修到这个阶段,将不会再怀疑是否有过去世,是否有未来世。因为你已经有智慧之眼,你亲见了,不需要再去怀疑了。由于你已经见到了确实有过去世、有未来世。而且过去世跟今生之间它是因与果的关系。今生跟未来它也因与果的关系。因此你就对因果法则充满了信心。

 

这时,你就不会再怀疑:

有过去吗?

我过去是什么?

我过去做了什么?

我是从哪里来的?

我今生是从哪里来的?

我将要到哪里去?

我未来是什么样的?

我未来将成为什么?

我未来会怎么样?

所有这些怀疑、这些疑惑,在你修缘起的时候,你将能够把它清除的一干二净。

 

因此这个阶段,禅修者达到了度疑清净kakhāvitaraavisuddhi

度,就是已经超越了、已经度脱了、已经清除了;

疑,是对三世的疑、对因果法则的疑;

清净,你的心已经去除了对三世、对缘起、对因果法则的疑,内心得以净化。

 

那这个阶段呢,你所成就的智慧就是十六种观智的第二种观智:缘摄受智,也就是你已经把握、掌握了缘起、因果的运作。

 

那到此,禅修者已经有能力去辨识名色法以及名色法之因。而作为名色法和名色法之因,它是属于胜义谛的范畴。在这个基础上,禅修者再接着修真正的维巴沙那。所以严格来说,到此为止禅修者还没有培养起真正的观智。

 

那如何培养起真正的观智呢?我们明天晚上继续一起学习。

 

 

Sādhusādhusādhu

萨度!萨度!萨度!

 

听写:曲敏
中文校对:沈亮,义净
巴利补入:精勤
最终校对:正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内容听写整理自玛欣德尊者的开示录音;
未经尊者检阅,可能存在疏漏等处,请知悉!

 

 

止观次第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