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3

礼敬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各位贤友!

上一讲,我们学习了一位禅修者在拥有了入出息念第四禅之后,再转修三十二身分,白骨想,十遍以及四无色。

    今天,我们将来介绍一下:如何培养四无量心以及四护卫禅。

    四无量心又称为:四梵住。分别是慈、悲、喜、舍。

    慈(metta)是对一切众生散播慈爱,愿一切众生快乐;

    悲是同情悲悯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解脱痛苦;

    喜是随喜一切众生的成就,愿一切众生不失去成就;

    舍是由于一切众生都是业的主人,心处于中舍、平等的状态。

这四种心所面对的目标是一切众生,由于众生无量,心也无量,称为无量心。

    又由于这四种心是梵天人的住处,犹如梵天人一样,因此称为梵住。

    梵(brahma)是清净、高贵、崇高的意思。

当一个人修行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达到禅那的阶段,他往生之后将投生到梵天界。由于梵天人的心经常安住于对一切众生遍满慈,悲,喜,舍的状态,当一位禅修者在培养慈心、悲心、喜心、舍心的时候,他的心就像梵天一样安住,称为梵住。

    这里就先来讲一讲怎么样培养慈心?

    慈是祝福,是希望一切众生快乐。对象是快乐的众生。

    在刚修慈的时候,有几类人是不适合修的。

    第一;是太亲爱的人,因为一开始你没有定力,就向他们散播慈爱,心很容易对他的苦乐太过紧张,心不容易得定;

    第二;是不应该对自己讨厌的、憎恨的人修,因为没有定力的掩护,对不喜欢的人修会想到他的伤害,对你的不利,而心没办法平静;

    第三;不应该对中舍的人修,由于对对方没有太多的感觉,刚开始没有定力的时候向他们修慈,你的心容易疲劳,而没办法把慈心培养起来;

    第四;你不应该对单一的、单独的异性修慈,因为这样的话容易产生贪爱;

    第五;不应该对去世的人修慈。对已经去世的人修慈,无论你怎么修,你都不可能成就慈心。

    当然,如果对自己修慈,也是不能成就禅那;但是,基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快乐,都是最紧张最爱护自己,在刚开始修慈的时候,还是可以先对自己散播慈爱,虽然对自己散播慈爱不可能达到禅那,但是,可以用推己及人的方法把自己的慈爱散播出去。

    因此,在散播慈爱之前,先用入出息念或者白遍次第地进入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

从第四禅出定时候,他可以借助很明亮晃耀的智慧之光——先祝福自己,愿自己能够快乐;然后,他再去取一位自己很恭敬的,很喜爱的同性来散播慈爱。

    在散播慈爱的时候,有四种方式,经典里面讲到:

“Averā hotu, abyāpajjhā hotu, anīghā hotu, sukhī attānaṃ pariharatu”

Averā hotu,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愿他没有危难,它字面意思是没有怨敌;

Abyāpajjhā hotu,愿他没有精神的痛苦;

Anīghā hotu,愿他没有身体的痛苦;

Sukhī attānaṃ pariharatu,愿他能够快乐安稳,拥有自己的快乐。

    那对自己散播慈爱的时候,也可以先用这四种方式的任何一种。你可以用自己的语言,甚至可以用你自己最有感觉的方式,对自己散播慈爱。然后呢,再对一位你很恭敬的,很尊敬的对象,同性散播慈爱。

    在散播慈爱的时候,你可以借助第四禅的智慧之光照向你所恭敬的散播慈爱的对象。由于,这位散播慈爱的对象是你曾经见过或者认识的人,你凭记忆中曾经见过他很快乐的样子,你就作意他坐在你前面大概两三米的地方,把光照向他。

    如果你没有见过,最好不要取这样从来没有见过的,因为靠观想是不可能的;你必须要凭你的记忆,如果你的记忆有点模糊,可以去看他的照片,然后把他作意放在你的前面,之后你用这四种方式当中的,你最有感觉或者最喜欢的方式向他散播慈爱。

    你可以坐下,例如说:

    “愿此善人快乐安稳so sappuriso sukhī attānaṃ pariharatu”

你可以用这种方式散播慈爱。

    由于你之前已经培养了定力,并且达到了第四禅。因此,当你用第四禅之光照向对方的时候,能够清晰地见到对方很快乐的样子,然后你再对他散播慈爱。你在修慈之前又进入了入出息念或白遍的第四禅,这样出定的话,可以在一座当中对你恭敬的对象散播慈爱。

    然后你可以进入初禅,再从初禅出定后查五禅支,然后再练习五自在;

    之后,再依次的进入第二禅,第三禅;

    你再对同样的恭敬对象,用其他三种方式散播慈爱,每一种方式都要证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

    如此,你对一位恭敬的或者尊重的、感恩的对象,用四种方式散播慈爱。每种方式都达到初、二、三禅之后,你再选另外一位你恭敬的对象,同样用四种方式,每种都是达到初,二,三禅。

  

 这样选大概十位左右。有些人找不到那么多恭敬的,可以找感恩的对象或者曾经真心的帮助过你,关心过你的人。如果这样的人也找不到的话,那你可以用你很亲爱的人,比如:男性的话就是父亲、兄弟、儿子;如果是女性的话就是母亲、女儿、姐妹这些很亲的人,对他们散播慈爱。

    对一个单一的对象都要用四种方式,每一种方式都要成就三种禅那。因为慈、悲、喜它都夹杂着乐,因此它没办法证得第四禅。

    用这种方式对大约十位散播慈爱之后,接着再选十位中性的对象——中性的同性,这里的中性:是你既不会太喜欢,太亲密,也不会很讨厌,不喜欢的人。诸如:你的同学、同事、普通朋友或者认识的贤友,你可以对他们散播慈爱。每一位你都要用四种方式:

“Averā hotu, abyāpajjhā hotu, anīghā hotu, sukhī attānaṃ pariharatu”

    或者说:

    “愿他免除危难;愿他没有精神的痛苦;愿他没有身体的痛苦;愿他拥有自己的快乐。

    而每种方式都要达到初、二、三禅。

    这样之后,你再取对你讨厌的,你不喜欢的人散播慈爱。

    当然,有些人他的性格很好,他也许很难找到自己讨厌的或者怨敌。

如果你发现到对这个看不顺眼,那个也讨厌,那就证明说你的为人、性格真的很有问题。所以,在散播慈爱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检测一下自己的性格,自己的人际关系,自己的为人是怎么样的?你必须得要对你不喜欢的人,讨厌的人也能够用四种方式把慈爱散播出去,而且每种方式你都要达到初、二、三禅。

    这样之后,你可以尝试修习破除界限sīmāsambheda

    破除界限;这里的界限:是指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隔膜。

    如何破除界限呢?

    你可以选四位:一位是自己;另外一位是亲爱的或者说你喜爱的、恭敬的人;一位是中性的、中等的人;一位是你不喜欢的,讨厌的人。

    这四个人选作一组。然后你先对自己修慈,用四种方式的其中一种修慈。然后再去对你恭敬的对象修慈,达到初、二、三禅;对中性的修慈,可以达到初、二、三禅;再对你不喜欢的人修慈,也可以达到初、二、三禅。

    你发现到不管对自己,对恭敬的人,对中性的或对不喜欢的人,都可以毫无障碍的用四种方式散播出去。而且每一种都可以很流畅,很顺利地达到初、二、三禅,证明说你已经可以破除人与人之间,自我与他人之间这种爱恨、亲疏的心理了。

    之后你再选另外三位,当然其中还应该再包括自己,然后,另一位亲爱的,另一位中性的,另一位不喜欢的人,再用同样的方式散播慈爱,这样大概十组左右。

    如果你发现到:不管是对自己散播慈爱,对恭敬的、喜爱的,或者中性的,或者不喜欢的人,你都可以平等的散播慈爱。证明说:你已经破除了人与人的界限或者说人际关系的隔膜、隔阂。

    破除了界限之后,你接着可以练习慈心遍满。

慈心遍满的方式:沙利子尊者在《小部·无碍解道》所教导的方法是我们每天晚上最后念那一段散播慈爱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把一切的众生分为五类无限制、无界限的,跟七类有界限的众生。

五类无界限的众生是:

       sabbe sattā一切有情;

       sabbe pāṇā一切有呼吸者;

       sabbe bhūtā一切生类;

       sabbe puggalā一切个体;

       sabbe atta-bhāva-pariyāpannā一切拥有自身的,拥有自体的;

    这五类,其实都是指一切众生,只不过不同的名称而已,所以称它为五种没有界限的。

  

七种有界限的是:

       sabbā itthiyo一切女性,这里就只是限定在女性;

    这里的女性,不是只是指女人;它包括雌性的动物。当然呢,在六道当中,人他只能够看到两道,两种众生,一种是人类,一种是畜生;而且,畜生也是有一类畜生看不到,比如:极微细的畜生也看不到。那对于天,对于鬼,对于阿苏罗,对于地狱,人的肉眼还是没办法看到的;那这里讲到的女性,就包括一切众生类的女性;母的,或者雌性的;例如说,天女啊,雌性动物啊,女鬼啊这些。

       sabbe purisā是一切男性;

       sabbe ariyā是一切圣者;

    如果你认为说,人间已经很少圣者了,你往天上去,你把你的智慧之光往天上一照,散播:你会发现天上的圣者是非常非常多的,人间的圣者寥若晨星。

       sabbe anariyā是非圣者,也就是凡夫;

       sabbe devā一切天人;

       sabbe manussā一切人类;

       sabbe vinipātikā一切堕恶趣者。

这七类,由于它限定了是属于哪一类。比如,当它指向于女性的时候,就排除了男性;指向男性时就排除了女性;指向圣者时排除了凡夫;指向凡夫时候排除了圣者;指向天人的时候,排除了人类跟堕恶趣者;指向人类的时候,一切非人都被排除;指向堕恶趣者,就是善趣的人天被排除;所以这个就称为七种有限制的,有界限的。

    当然,如果你没有禅那,那你在散播慈爱的时候,只能看到人类和畜生;当你有禅那的时候,你把你的智慧之光、禅那之光照到哪里,你将能够看到那样的众生。比如:当你对一切天人散播慈爱的时候,就把你的禅那之光照向天界,你将会看到天人;如果你把你的智慧之光照向树林,照向旷野,你将会看到很多的鬼类;如果你把你的智慧之光照向于地底下,你将会看到地狱的众生。

    当然,如果是对于没有禅那的人来说,就没办法,只能够靠想象,但是想象其实是没有用的。

    对于这12类的众生也必须得每一类都用:

 “Averā hontu, abyāpajjhā hontu, anīghā hontu, sukhī attānaṃ pariharantu”

     愿他们免除危难,没有精神的痛苦,没有身体的痛苦,拥有自己的快乐。

 

用这四种方式,每一种方式都要达到初、二、三禅。

    当然,由于一下子这些众生的范围太广了,就还可以用慢慢增大范围的方法。例如:你是坐在禅堂禅修,你可以先限定在禅堂范围内的一切有情;一切有息者;一切生类;一切个体;一切拥有自体者;一切女性;一切男性;一切圣者;一切非圣者;一切天人;一切人类;一切堕恶趣者;你先对这限定范围内的12类众生,每一类都是用四种方式,每一种方式达到初、二、三禅。

然后,再把它扩大到整个禅林,整个寺院的这12类众生;然后再扩大到整个镇,整个州,整个县,整个省,整个国家,一直到整个轮围世界;你能够用四种方式对12类众生散播慈爱,这证明说:你已经能够用48种方式对一切众生散播慈爱。

紧接着,你再对十方的12类众生散播慈爱,这十方就是

   puratthimāya disāya东方;

       pacchimāya disāya西方;

       uttarāya disāya北方;

       dakkhiṇāya disāya南方;

       puratthimāya anudisāya东南方;

       pacchimāya anudisāya西北方;

       uttarāya anudisāya东北方;

       dakkhiṇāya anudisāya西南方;

       heṭṭhimāya disāya下方;

       uparimāya disāya上方。

    这十方,每一方都有12类的众生,每一类你都用

“Averā hontu, abyāpajjhā hontu, anīghā hontu, sukhī attānaṃ pariharantu”

   

    这四种方式,而每一种方式都达到初、二、三禅。那这样的话,你对十方,每一方都12类有情,就480种,再加上前面的48种,一共用528种方式散播慈爱。这528种,其实只是一个概数。例如:你在限定范围的时候用禅堂,然后再到整个禅林啊,如果你扩了。其实你用了10次,已经是480种了。你对一切的众生非常流畅的,没有阻碍,没有障碍的用这样的方式散播慈爱;证明你的心已经能够取一切众生,这个时候就称为慈心遍满。

 

    修了慈心之后,可以再进一步修悲心karuṇā。悲是悲悯、同情。

    想要修悲的时候,你可以选取一位痛苦的众生。比如:一个贫穷的人或者正在生病,被疾病所煎熬的人。你看到这样的人,内心生起同情心;愿他尽快脱离痛苦,这是一种悲悯。

    你在修悲的时候,也可以对这样的一个同性众生说:愿你能够解脱痛苦。用这样的方式成就初、二、三禅,并且练习五自在。

    然后接着你可以对十位亲爱的;十位中性的;十位不喜欢的人散播悲悯;然后,再破除界限。

    你再用修悲心遍满的方式对十二类的众生,每一类的众生都愿他们解脱痛苦,每一类的众生都要成就初、二、三禅,这样你就用了十二种,然后你再对十方的十二类众生,120种方式,然后再加上前面的十二种,变成132种方式来练习悲心遍满。

      

    之后你可以再修喜。喜(muditā)是随喜的意思。随喜众生的成就。你可以取一位有成就的或者富有的,或者很快乐、很幸福的人,作为培养喜的对象。

    在修习的时候你可以用:

     “愿不失去所得的成就mā laddha-sampattito vigacchantu”

    你用这样的方式,愿他不失去所得的成就,去成就初禅、第二禅、第三禅。

    你再对十位亲爱的,十位中性和十位不喜欢的人散播喜心。之后,你再练习破除界限以及学会对十二类的众生以及十方练习喜心遍满。

 

    能够修习慈心、悲心、喜心之后,才可以练习舍心。

    慈,悲,喜三种无量心都能够成就初禅、第二禅、第三禅;

    但是,舍无量心,它直接成就第四禅,它没有初、二、三禅。

因此,你没办法成就慈、悲、喜的三种禅那,你将无法成就舍无量心。

    如何培养舍无量心呢?

    你先对一位众生次第地修慈、悲、喜;从喜心第三禅出定之后再思维:他是业的主人,是业的继承者,我向他散播慈爱,他并不会因为我散播慈爱就永远都很快乐;我向他修悲,他并不会这样就解脱痛苦;我向他修喜,他并不会因此就不会失去她的成就。因为,他是自己业的主人,不管我怎么对待他,希望他快乐,希望他不要痛苦,但是,当他的业果成熟的时候,他该享受的还是享受,该承受的还是要承受。

    那这样思维了之后呢?就直接作意:他是业的主人而成就舍心第四禅。

    对另外一位众生也是用同样的方法,直到最后:舍心遍满。

    修慈、悲、喜、舍这四种无量心可以对治四种不良的心态。然而,如果不恰当地修行也会修失败。 

    修慈可以对治嗔。当你恨、讨厌一个人,你的心对这个也排斥,对那个也抗拒的时候,你应该修慈,修慈可以对治嗔;

    修悲可以对治伤害。当你的心想要伤害、报复,或者想要整一个人的时候,你对他修悲可以去除伤害vihiṃsā

    修喜可以对治妒忌、吃醋。

    修舍可以对治你的心过度于紧张某些人。比如:你很紧张他,对他的苦乐,对他的得失等都很紧张。有些人紧张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家人等等,这些毫无意义的紧张。这时,他可以修舍。他思维:他只是业的主人,你再紧张他,对他也没有任何的帮助。这个时候,你的心就能够达到平等。

   

不过,不恰当地修行慈、悲、喜、舍也会失败。例如:

    当你修慈,修出了贪爱,修出了世间那种情执出来,这是失败;

    修悲,修出悲伤,悲哀,这是失败;

    修喜,修到你的心,很兴奋,这也是失败;

    修舍,修到愚痴的麻木,变得麻木不仁,这个是失败;

本来,修舍心是因智慧而成就的;但是,它跟麻木非常相像。麻木是属于一种愚痴,所以呢?一个人如果过度的中舍,什么东西都已经变得麻木不仁了,这个是属于失败。

    当一个禅修者能够成就慈、悲、喜、舍任何一种解脱、一种遍满的时候,将能够成就犹如佛陀在《增支部11慈心功德经》(Mettānisaṃsā suttaṃ)里面的11种利益,这11种利益是:

     他能够安稳的入睡;

     他醒来也可以很快乐;

     他不见恶梦、夜梦吉祥;

     人家都很喜欢他;

     非人也很喜欢他;

     诸天也会保护他;

     他不容易被火、刀枪、毒药所中伤;

     他可以越修越漂亮,容颜俊美;

     他可以很快就入定;

     他临终不会昏迷;

     如果他还没有证得阿拉汉,他愿意的话,死了将犹如醒来一般投生到梵天界。

这是修慈、修悲、修喜、修舍能够获得的11种功德。

    禅修者培养了慈、悲、喜、舍四种无量心之后,他可以再修四种护卫业处。这四种护卫业处可以去除在修行过程中经常容易产生的不良心态。

    四种护卫业处分别是:

    慈心、佛随念、不净以及死随念。

    修慈心的方法,我们刚刚讲过;

    那修佛随念的方法buddhānussati,是禅修者忆念佛陀的功德,佛陀有10种功德号或者9种功德号,分别是:

Iti'pi so bhagavāarahaṃsammāsambuddhovijjācaraṇasampannosugatolokavidūanuttaropurisadammasārathisatthā devamanussānaṃbuddhobhagavā

如果把anuttaropurisadammasārathi这两种名号合二为一,就称为9种,如果把它分开,就称为10种。

这位世尊,也即是阿拉汉;正自觉者;明行具足者;善至;无上士或者说无上者;调御丈夫;天人导师;佛陀;世尊。这样的功德名号。

    你可以选取任何一种你最喜欢或者最有感觉的名号去修佛随念。

    在修佛随念的时候,你可以先选一尊或者一张你非常喜欢的佛像,然后看着它,把它记在心里,之后回到座位上。你有禅那的话,你可以先进入禅那,从入出息念或者白遍的第四禅出定之后,直接用光去照见你所看到的那一尊佛像。然后再把佛陀的名号,你喜欢的佛陀的名号,比如说arahaṃ arahaṃ arahaṃ把它放在心中,之后你不断地默念arahaṃ arahaṃ arahaṃ....

    arahaṃ在《清净之道》等义注里面解释有5种意思:

    由于他已经远离了一切烦恼,称为阿拉汉;

    由于他已经杀死了烦恼的敌人,称为阿拉汉;

    由于他已经用智慧的宝剑,用圣道圣果的宝剑断除了无明、爱等组成的轮回的缚,所以称为阿拉汉;

    佛陀值得梵天、天人、人类、一切众生的恭敬、供养,所以称为arahaṃ

    犹如佛陀已经没有身、语、意的隐秘、秘密的行为,所以称为arahaṃ

你可以用这5种方式去理解阿拉汉,或者在忆念阿拉汉的时候,可以忆念这5种的任何一种,你最喜欢的一种。你的心不断忆念着:阿拉汉,阿拉汉,阿拉汉。

    由于你用智慧之光照见那位佛像,刚开始的时候你还是可以很清晰的看到那一尊佛像。但是,如果你在过去生曾经很幸运的见过佛陀,这时你会发现到,你所看到的佛像会变,会慢慢消失。然后你会看到另外一尊佛像,这个佛像可能是你从来没有看过,任何佛像都找不到,但是你看到的就是一位佛陀坐在那里。只要稍微留意一下,你会发现到所有禅修者,他如果过去生曾经见过真正的佛陀,你会发现他所描述的佛陀的影像都是一样的。佛陀并不像现在看到的那个满头的秀发啊,他都是穿着南传的袈裟,肯定不是我们看到的穿着像个Y字形那种,不是那样的形象。他穿着黄色的袈裟,而且比一般的人高,一看上去非常庄严。

    即使你过去生曾经见过佛陀,你在修佛随念的时候,佛陀的影像在你不经意的时候出现,那你也不需要去注意佛陀的形象,继续把佛陀的功德放在心中的第一位,继续修行佛随念。比如:阿拉汉、阿拉汉、阿拉汉,这个时候你将能够成就近行定。

由于修佛随念是不可能证得禅那,它最高只能证得近行定。然而由于佛陀的功德非常殊胜崇高,所以,在你的心取佛陀的功德的时候,你也能够获得内心平静、欢喜快乐,喜悦、无畏等这样的功德。

 

    成就佛随念之后,你还可以再进一步去修习不净asubha或者叫asubha bhāvanā修不净;

有些人称为不净观;其实不净不是观,是叫修不净或者不净修习。

    在修不净的时候,你可以先进入入出息念或者白遍的第四禅,出定之后,你再用光照见你过去曾经见过的一个死去的人,当然你见到的死尸是越难看越好,你去照见它。你的心里面念asubhaasubha,不净、不净。在你刚刚见到这具尸体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到,他很难看,很可怕的样子。但是随着你的定力不断地加深,你将会发现这一具尸体已经不再可怕了,它就好像一个刚吃饱的胖子在那边躺着睡一样。那你就作意这只是一个死尸asubha, asubha不净,不净或者厌恶不净。这样的话,你将能够成就不净的初禅。

    修习不净,可以去除贪欲。

 

    你成就了不净之后,可以进一步修死随念maraṇānussati

    怎么样修行死随念呢?成就了不净之后,你再修死随念是很容易的。那你继续去作意,把刚才躺在地上的或躺在前面的那个死尸的脸换成自己的脸,你再去看这具死尸时,你会发现他还是个活人,你再去注意他的有分,特别是你去注意他的命根,会发现他有分是亮的,因为还是活的。这时,你就可以这样思维,生命是不确定的;或者你也可以思维,死亡是必然的;或者你只是思维,死,死,死maraṇamaraṇamaraṇa

    之后,你再用这三种方式的任何一种方式去注意前面那一个躺着的人,一直注意到最后他的有分已经灭去,命根已经断绝。你会发现到:你将能够看到你自己死去的那个影像,这时候,你的心会生起悚惧。有些人,他在修到这个阶段的时候,想去看自己到底多少岁?或者是多老才死。因为,活的人跟死的人是不一样的。活的人你去查他的有分,你会发现他的有分是亮的,因为他的心识还在活动。所以,当你查他的有分的时候,你发现他的有分是亮的。证明这还是一个人,他的心还是有活动的。那一旦你发现他的有分已经黑了,你会发现其实他已经不是一个人了,而是一具尸体。因为尸体只是一堆时节生色,你用禅定之光去照时节生色,你怎么照它都不会亮,就好像一块木材或者一块石头一样。所以,禅修者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去修死随念。

当然修死随念也不能够成就禅那,只能够达到近行定。

    由于这四种业处能够去除在修行当中的四种不良的心理:

    修慈心,可以去除嗔恨;

    修佛随念,可以去除无信,就是心没有信心,信心缺失;

    修不净,可以去除贪欲;

修死随念,可以去除放逸,去除懒散。

    这四种是在修行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的。所以禅修者修这四种业处,能够去除这四种不良心态,能够保护禅修者的禅修。因此,称为:护卫业处。由于这四种业处是一切禅修者都可以修的;不论你的根性,不论你现在在修什么样的业处,什么样的禅修方法,你都可以修,所以,它又可以称为:一切处业处sabbatthaka-kammaṭṭhāna

因此,禅修者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来修习四种无量心以及四种护卫业处。

    当禅修者完成了这些业处之后,可以再去修行四界差别,然后从四界差别进入修观之门了。

    那如何来修四界差别以及如何修观呢?

    我们在明天晚上接着继续来学习。

 

        Sādhu!Sādhu!Sādhu!

        萨度!萨度!萨度!

听写:A
中文校对:
小温
巴利补入:精勤
最后校对:真实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内容听写整理自玛欣德尊者的开示录音;
未经尊者检阅,可能存在疏漏等处,请知悉!

止观次第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