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果经

(Sāmaññaphala-sutta)

 

玛欣德尊者讲于广东六祖寺
2009.12.23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三遍)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三遍)

 

各位尊者、法师、居士大德们:

晚上好!

上一讲讲到培养定力而成就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并在定力的支助下修习观智。从修行的次第或因果关系上来说,禅那的近因是乐,由于有乐而证得禅那。而慧(观智)的近因是定,《清净道论》说:定是(慧的)足处(近因——直接因)。由定而有慧。

今天晚上要讲的内容是神通,神通的近因是八种定,最后一讲是解脱、道智与果智,道智的近因是观智,它们是层层递增的关系:透过持戒清净而无悔,无悔而有愉悦,愉悦而有喜,喜而有轻安,轻安而有乐,乐而有定,透过定培养观智,透过观智而证得圣道,由圣道而断除烦恼。此外,神通是在定的基础上培养的。

 

大家请看经文的236意所成神变智

佛陀对未生怨王说:

当他的心如此得定、清净、洁净、无秽、离诸随烦恼、柔软、适合作业、住立与不动时,引导其心转向于变化意所成身。他从此身变化出另一个由意所成、具一切肢体、诸根无缺的色身。

在此,佛陀讲到,当一位比库成就禅那之后,他可以继续成就神通(神变)。如何在定成就的基础上修习神通呢?

首先,他的心要做到得定、清净、洁净、无秽、离诸随烦恼、柔软、适合作业、住立与不动。他必须先修习十遍,特别是前面的八遍: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红遍、白遍。且每一遍都成就八定: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以及非想非非想处定。透过八遍成就八定来修习神通。

不仅如此,他还必须以十四种御心法来培养神通。十四种御心法分别是:1.顺遍;2.逆遍;3.顺逆遍;4.顺禅;5.逆禅;6.顺逆禅;7.跳禅;8.跳遍;9.跳禅遍;10.超支;11.超所缘;12.超支与所缘;13.确定支(禅支);14.所缘的确定。

以这十四种御心法来调御心,使心达到清净、洁净、无秽、柔软、适合作业。在《清净道论》里面讲到:若以此等十四行相,不能调伏其心,则于预修的初学瑜伽行者,实无成就神变之理。意思是如果以这十四种御心法来调伏其心,则有可能成就神变,如果不能够调伏其心,还没有神通的初学禅修者确实没有成就神变之理(即不可能成就神变)。

 

如何修习十四种御心法呢?

一、顺遍

当禅修者精通了十遍中的前八遍和八定后,他先从地遍依次进入初禅、第二禅至非想非非想处,再从水遍依次进入八定,如此顺次依火遍、风遍、青遍、黄遍、红遍、白遍进入八定。假如一座是一个小时,他在一座中以这种方式从地遍进入八定,然后从水遍等依次进入八定,如此做一百次、两百次……几百次,心要做到非常快速。

 

二、逆遍

成就顺遍后,他可以练习逆遍。逆遍也是比较容易的,他先从白遍依次进入初禅至非想非非想处。再从红遍依次进入八定,随后依黄遍、青遍、风遍、火遍、水遍、地遍进入八定。与顺遍同样的逆次入定,这称为逆遍

顺遍是以地、水、火、风、青、黄、红、白的顺序依次进入八定;逆遍则以白、红、黄、青、风、火、水、地的顺序依次进入八定。

 

三、顺逆遍

地、水、火、风、青、黄、红、白之顺遍,又以白、红、黄、青、风、火、水、地之逆遍,每一个遍都依次进入八定,这称为顺逆遍

 

四、顺禅

先以地遍依次进入八定,再以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红遍、白遍依次进入八定。

 

五、逆禅

逆禅难度较大,要由地遍一下子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然后入无所有处定逆次而至初禅,这称为逆禅。如果禅修者没有能力一下子由地遍直接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他可以先从初禅、第二禅到非想非非想处,然后,再由非想非非想处倒至无所有处逆次至初禅,以此顺序来修习逆禅。

 

六、顺逆禅

由地遍顺禅进入初禅至非想非非想处,再以逆禅进入非想非非想处至初禅,以此顺逆之方法来练习,称为顺逆禅。这种方法也必须在一座中做许多次,几百次。

 

七、跳禅

先从地遍进入初禅,然后跳到第三禅,再跳到空无边处,跳到无所有处,再跳到第二禅,跳到第四禅,跳到识无边处,跳到非想非非想处。再由水遍的初禅跳到第三禅,跳到空无边处,跳到无所有处,再跳到第二禅,跳到第四禅,跳到识无边处,跳到非想非非想处。以此用火、风、青、黄、红、白遍,每一遍也如此修习。这种不跳遍而仅于中间跳过一禅,故称为跳禅

 

八、跳遍

由地遍进入初禅,跳到火遍初禅,再一一跳到如下各遍之初禅:青、红、水、风、黄、白。之后,由地遍进入第二禅,由火遍进入第二禅……由白遍进入第二禅。像这样的不跳禅,仅于中间跳过一遍,故称为跳遍

 

九、跳禅遍

练习了跳禅与跳遍后,再练习跳禅遍。这种修法是十四种御心法当中最难的。如何修习跳禅遍呢?由地遍进入初禅,再由火遍进入第三禅,用青遍进入空无边处,红遍进入无所有处,然后由水遍进入第二禅,风遍进入第四禅,黄遍进入识无边处,白遍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在一座中多次练习,以此修习跳禅跳遍。

 

十、超支

能够过了跳禅遍之后,再做超支。超支很容易,禅修者在修习初、二、三、四禅的时候,其实也是超支。从地遍进入初禅之后,去掉寻、伺而进入只有三个禅支的第二禅,这就是超支。然后再去掉喜禅支而证得只有乐、一境性禅支的第三禅,这也是超支。用这样的方法依次进入初、二、三、四禅,称为超支。

 

十一、超所缘

于八遍中先入一个禅那,例如初禅。先从地遍进入初禅,水遍进入初禅,火遍进入初禅,风遍进入初禅,青遍进入初禅,黄遍进入初禅,红遍进入初禅,白遍进入初禅,每一种禅那都用八种所缘(八遍)进入,称为超所缘,对第二禅、第三禅亦如此。

 

十二、超支与所缘

于地遍进入初禅,再于水遍进入第二禅,火遍进入第三禅,风遍进入第四禅,青遍进入空无边处,黄遍进入识无边处,红遍进入无所有处,白遍进入非想非非想处,这称为超支与超所缘

 

十三、确定支

十三、十四种都是比较容易的。先进入初禅,确定初禅有寻、伺、喜、乐、一境性五个禅支;然后进入第二禅,第二禅有喜、乐、一境性三个禅支;第三禅有乐、一境性两个禅支;第四禅有舍、一境性两个禅支;空无边处也有舍、一境性两个禅支;识无边处有舍、一境性两个禅支;无所有处有舍、一境性两个禅支;非想非非想处也有舍、一境性两个禅支。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都用这种方法,这称为支的确定,即确定禅支。

 

十四、确定所缘

进入地遍,确定这是地(所缘是地);进入水遍,确定这是水;进入火遍,确定这是火;进入风遍,确定这是风。这称为确定所缘

 

这十四种御心法不断地练习到纯熟,熟练到在一坐当中可以完成许多遍、几十遍。之后,他就可以练习如何培养神通。在练习十四种御心法的时候,最难成就的是第九种——跳禅与跳遍。很多禅修者在练神通的时候,就是停在这里,没办法成就这种。有时候会由于太慢,有时候做着做着就没办法做下去。因为要练习这十四种御心法,确实是很累,要有很强的精力、很有体力。

即使有的人成就了这十四种御心法,也不一定能够很完全地成就神通,虽然如此,但是很多人还是可以的。因为练习神通的时候,要在一决意后,直接进入第四禅,第四禅一出定立刻决意,然后神通即刻显现。所以,如果没有完成这十四种御心法的人,想要成就神通,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当禅修者透过这十四种御心法,已使心变得很柔软、适合作业,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任何的事情时,他可以引导其心转向于变化意所成身

意所成身:他的心念决定要变化成什么身。

如何变化呢?已经成就十四种御心法的禅修者,他可以决意:现在让我变出一个跟我一样的身体。然后他立刻进入第四禅。因为一切的神通都是第四禅禅心的功德(作用),而基础就是这十四种御心法。所以,当他进入作为神通基础(神通根本定)的第四禅,一出定他再决意,在决意的同时就生起了一个跟他的身体一样的身体。

佛陀用一个比喻来说明意所成神变:

大王,犹如有人将萱草从苇中抽出,他这样想:这是萱草,这是苇。萱草与苇不同,但萱草是从苇中抽出的。大王,又犹如有人将剑从鞘中抽出,他这样想:这是剑,这是鞘。剑与鞘不同,但剑是从鞘中抽出的。大王,又犹如有人将蛇从蜕皮中拔出,他这样想:这是蛇,这是蜕皮。蛇与蜕皮不同,但蛇是从蜕皮中拔出的。同样的,大王,当比库的心如此得定、清净、洁净、无秽、离诸随烦恼、柔软、适合作业、住立与不动时,引导其心转向于变化意所成身。他从此身变化出另一个由意所成、具一切肢体、诸根无缺的色身。大王,这也是比前面的现见沙门果更超越、更殊胜的现见的沙门果。

当佛陀在三十三天教导阿毗达摩的时候,就是用意所成身现出一位佛陀在天界继续说法,他的色身则来到北古卢洲(Uttarakuru)托钵,这称为意所成神变智

 

接着是种种神变智。

当他的心如此得定、清净、洁净、无秽、离诸随烦恼、柔软、适合作业、住立与不动时,引导其心转向于种种神变。他体验各种神变:一[]能成多[],多[]能成一[];显现,隐匿;能穿墙、穿壁、穿山,行走无碍,犹如虚空;能出没于地中,犹如水中;能行于水上不沉,如在地上;能在空中以跏趺而行,如有翼之鸟;能以手触摸、擦拭有如此大神力、如此大威力的月亮和太阳;乃至能以身自在到达梵天界。

当禅修者成就种种神变,他便拥有了如下能力:

[]能成多[] ”:他可以变化出无数个像他一样的人。或者[]能成一[] ”:以多身恢复到一身。

显现:可以把隐匿的东西变明显。隐匿:把能看见的东西变成看不见。当他想显现的时候,他作意黑暗的东西为光明,在进入作为神通基础的第四禅之后,可以使原来黑暗的东西变成光明的,让别人可以看到,这称为显现。对于隐匿,他可以把光明的东西变成黑暗,使别人看不到。

能穿墙、穿壁、穿山,行走无碍,犹如虚空:当一位比库拥有神通之后,他可以先进入作为神通基础的第四禅,出定后决意:让这些山(或墙壁等)变成虚空。别人看起来还是山或墙壁,但由于他的神通力,他就犹如在虚空中行走。其实是他透过决意,让这一切变成虚空,然后他走进去,我们则看到他穿墙走壁。

能出没于地中,犹如水中:当一位比库成就了神通,他先入作为神通基础的第四禅,出定后决意大地犹如一片水,然后他跳进去。我们觉得他跳进水中,其实是他先决意大地犹如水,由于有神通,于是他能够出没于地中,犹如水中

能行于水上不沉,如在地上:他进入作为神通基础的第四禅,出定后决意:此水犹如大地。然后于其上行走。于是,我们觉得他能够在水上行走。

能在空中以跏趺而行,如有翼之鸟:他可以决意在空中形成地,然后行走其上。由于我们没有神通的基础,所以觉得他犹如在空中行走一样。

能以手触摸、擦拭有如此大神力、如此大威力的月亮和太阳;乃至能以身自在到达梵天界。这是他的神通。

以身自在到达:他可以把远的地方变近,把近的地方变远。他透过这样的方法,我们感觉他能很快地飞。

佛陀用比喻来说明这种神变:

大王,犹如熟练的陶师或陶师的学徒,能将处理好的泥随其所欲地做成想要的器皿。大王,又犹如熟练的牙雕匠或牙雕匠的学徒,能将处理好的象牙随其所欲地雕刻成想要的牙雕。大王,又犹如熟练的金匠或金匠的学徒,能将处理好的黄金随其所欲地雕刻成想要的金器。同样的,大王,当比库的心如此得定、清净、洁净、无秽、离诸随烦恼、柔软、适合作业、住立与不动时,引导其心转向于种种神变。他体验各种神变:一[]能成多[],多[]能成一[];显现,隐匿;能穿墙、穿壁、穿山,行走无碍,犹如虚空;能出没于地中,犹如水中;能行于水上不沉,如在地上;能在空中以跏趺而行,如有翼之鸟;能以手触摸、擦拭有如此大神力、如此大威力的月亮和太阳;乃至能以身自在到达梵天界。大王,这也是比前面的现见沙门果更超越、更殊胜的现见的沙门果。

对于种种变化或飞行的神通,本人并没有亲眼目睹,听说缅甸有些大长老有飞行的神通。据说在90年代,中国北京灵光寺的佛牙舍利应邀在缅甸仰受供养,当人们朝拜时,发现有一位比库从天空飞走,于是有很多人骑摩托车去追,结果认出了那位大长老,他当时住在上缅甸的密支那(Myitkyina)

 

接着是天耳智:

当他的心如此得定、清净、洁净、无秽、离诸随烦恼、柔软、适合作业、住立与不动时,引导其心转向于天耳界。他能以清净、超人的天耳界,听到远处、近处的天及人的两种声音。

天耳可以听到很远的地方人的声音、天人的声音,由于这种听力是一般人的肉耳所不能达到的,所以称为超越人的天耳界

大王,犹如有人行于途中,他听见大鼓声,小鼓声,螺贝、腰鼓、铜鼓声,他这样想:这是大鼓声,这是小鼓声,这是螺贝、腰鼓、铜鼓声。同样的,大王,当比库的心如此得定、清净、洁净、无秽、离诸随烦恼、柔软、适合作业、住立与不动时,引导其心转向于天耳界。他能以清净、超人的天耳界,听到远处、近处的天及人的两种声音。大王,这也是比前面的现见沙门果更超越、更殊胜的现见的沙门果。

这是对天耳智的解说及譬喻。想要成就天耳智的比库,可以先进入作为神通基础的第四禅,出定后他可以决意一个范围,例如:在这整个寺院的范围内,任何的声音我都能够听到。于是,他听到这间寺院里,有风刮过树的声音,有人说话的声音,有鸡鸣的声音,有鸟叫的声音……此后,他慢慢地把决意的范围扩大,扩大到整个县、整个省乃至更远的地方。于是,他可以随自己的意愿,想听哪个方向、哪里的声音,都可以听到。这是天耳智的修习方法。

 

第四种是他心智。

当他的心如此得定、清净、洁净、无秽、离诸随烦恼、柔软、适合作业、住立与不动时,引导其心转向于他心智。他能以心辨别、了知其他有情、其他人的心:对有贪心,能了知有贪心;对离贪心,能了知离贪心。对有瞋心,能了知有瞋心;对离瞋心,能了知离瞋心。对有痴心,能了知有痴心;对离痴心,能了知离痴心。

这里的有贪心,指如果他人生起八种贪根心之一,他能够知道对方生起贪根心的其中一种。对于有瞋心有痴心也是同样。当他人生起两种瞋根心之一时,他能够了知对方生起哪种瞋心。两种瞋心分别是:有行与无行。痴心也有两种,如果禅修者拥有神通,他可以知道对方生起哪种痴心。同样的,当对方没有生起贪心、瞋心和痴心,他也能了知:这时他没有生起贪心、瞋心和痴心。

对昏昧心,能了知昏昧心;对散乱心,能了知散乱心。

昏昧心:昏沉睡眠的心。

散乱心:掉举的心,胡思乱想。

对广大心,能了知广大心;对不广大心,能了知不广大心。

广大心:色界与无色界的禅那心。换而言之,当一个人入定的时候,他的禅那心称为广大心

不广大心:即欲界心。若一个人没有能力入定,没有证得任何的禅那,那么他的心就只能是不广大心。

对有上心,能了知有上心;对无上心,能了知无上心。

有上心:一切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心。

无上心:指出世间的圣道、圣果心。

若一位禅修者是圣者而且拥有他心智,他可以知道对方是不是圣者。如果他是初果圣者,他只能知道初果圣者的心,为什么?因为他可以检查到对方也能生起初果的果心,但不能知道更高的果心。如果他是二果圣者且拥有他心智,他可以知道对方是初果还是二果,但不能知道更高的。如果一位禅修者证得阿拉汉果,他可以知道哪些人是圣者,为什么?因为圣者可以取涅槃为目标而生起圣果心,圣果心属于无上心,所以,他可以通过他心智知道对方是圣者还是凡夫。然而,对于凡夫来说,就只能知道凡夫的心,而不能知道圣者的心,因为圣者的心超越了他们的能力范围,他们不能够检查到作为出世间心的圣果心。

对得定心,能了知得定心;对无定心,能了知无定心。

证得近行定和安止定的心称为得定心,没有证得这两种定的心称为无定心。一位有他心智的禅修者能知道他人是否有定力,是否能入禅。例如有一些人,虽然看上去他坐得很好,但其实他并没有定力,只是坐着胡思乱想,连禅那都没有,这对于有他心智的禅修者,他是能够了知的。

对解脱心,能了知解脱心;对未解脱心,能了知未解脱心。

解脱心:一种是透过修禅而入定的解脱心,另一种是透过圣道而完全断除烦恼的解脱心。对于已经证得圣果、已经断除烦恼的他心通者,他能够知道对方是否已经断除烦恼、证得几果及哪些烦恼不再生起。这是一位拥有他心智的圣者才有的能力,凡夫禅修者是没有这些能力的。即使是圣者,如果没有他心智,也没有能力知道对方生起哪种心。

这里一共有八对、十六种心,它们是一对一对出现的。例如:有贪心、无贪心;有瞋心、无瞋心;有痴心、无痴心;昏昧心、散乱心;广大心、不广大心;有上心、无上心;得定心、无定心;解脱心、未解脱心。有他心智的圣者能了知这十六种心的全部,而拥有他心智的凡夫,他们除了无上心和解脱心不能了知以外,其余的心则可了知。

佛陀接着举了个比喻:

大王,犹如年轻、青春、爱打扮的女人或男人,对着清净、洁净的镜子或澄清的水钵观看自己的脸容,有痣知道有痣,无痣知道无痣。

当一个爱漂亮的女孩或男孩照着镜子,若他(她)的脸上长了一颗痣或者有一块斑,他能看得清清楚楚。

同样的,大王,当比库的心如此得定、清净、洁净、无秽、离诸随烦恼、柔软、适合作业、住立与不动时,引导其心转向于他心智。他能以心辨别、了知其他有情、其他人的心:对有贪心,能了知有贪心;对离贪心,能了知离贪心。对有瞋心,能了知有瞋心;对离瞋心,能了知离瞋心。对有痴心,能了知有痴心;对离痴心,能了知离痴心。对昏昧心,能了知昏昧心;对散乱心,能了知散乱心。对广大心,能了知广大心;对不广大心,能了知不广大心。对有上心,能了知有上心;对无上心,能了知无上心。对得定心,能了知得定心;对无定心,能了知无定心。对解脱心,能了知解脱心;对未解脱心,能了知未解脱心。大王,这也是比前面的现见沙门果更超越、更殊胜的现见的沙门果。

 

接着,佛陀讲宿住随念智(简称宿命通):

当他的心如此得定、清净、洁净、无秽、离诸随烦恼、柔软、适合作业、住立与不动时,引导其心转向于宿住随念智。他能忆念种种宿住,也即是: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许多坏劫、许多成劫、许多坏成劫:在那里有如此名、如此姓、如此容貌、如此食物、经历如此的苦与乐、如此寿命的限量。他从该处死后投生到那里,在那里有如此名、如此姓、如此容貌、如此食物、经历如此的苦与乐、如此寿命的限量。他从该处死后投生到这里。如是能以形相、细节来忆念种种宿住。

宿:过去;:生;宿住:过去生。

宿住随念智:其心能忆念起过去生的种种细节。

他能忆念种种宿住……许多坏劫、许多成劫、许多坏成劫他能够忆念起很久远的过去。

对于不同的人,其宿住随念智的能力是不同的:外道得定者最多可以忆念到四十大劫;一般的佛弟子可以忆念到一百劫、一千劫;八十位大弟子可以忆念到十万劫;两位上首弟子可以忆念到一个无数(asakheyya, 阿僧祇)及十万大劫;独觉佛可以忆念到两个无数及十万大劫;佛陀可以忆念到很久远以前的事情而没有任何的限量。

如何修习宿住随念智呢?当禅修者熟练地掌握了十四种御心法之后,他先从作为神通基础的第四禅出定,然后用倒推的方法来忆念过去:先从一天、两天、三天,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一年、两年、三年,这样不断地用智往前推;再往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一直推到今生结生的时候;然后再决意他的宿住随念智穿过结生,他将能够见到过去世。

 

这一点与修缘起时推到过去世很相像,不过,宿住随念智的威力要比修缘起时强得多,他们所见到的过去世有什么区别呢?

由于修缘起属于观智,观智所见到的只是究竟法,所以他见到的过去世只是一堆名色法。例如他见到自己的过去世,但并不能确定那时是男的还是女的,他还必须透过见到的色法来辨别其性根色:如果是男性根色则前世是男的,如果是女性根色则前世是女的;然后,他还必须透过查他当时的心,才能知道当时生起的是善心还是不善心。

而宿住随念智则可以一见到过去世就知道自己过去是男人还是女人、是男天人还是女天人、是雄性动物还是雌性动物。因为,宿住随念智属于神通,神通的威力要比观智强很多,透过神通能见到细节,犹如佛陀说:如是能以形相、细节来忆念种种宿住。若禅修者可以透过神通见到过去世,他将会知道过去世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里,甚至可以见到自己的父母是怎样的,知道自己在几岁的时候经历过什么事情,曾经吃过什么食物,曾经玩过什么,在几岁死去,这些属于宿住随念智的范围。

这是观智的缘摄受智与神通的区别。

佛陀继续说:

大王,犹如有人从自己村前往别的村,从该村前往另一村,又从该村回到自己村。他这样想:我从自己村前往某村,在那里这样站立,这样坐着,这样说话,这样沉默。从那个村前往某村,在那里这样站立,这样坐着,这样说话,这样沉默。又从那个村回到自己村。同样的,大王,当比库的心如此得定、清净、洁净、无秽、离诸随烦恼、柔软、适合作业、住立与不动时,引导其心转向于宿住随念智。他能忆念种种宿住,也即是: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许多坏劫、许多成劫、许多坏成劫:在那里有如此名、如此姓、如此容貌、如此食物、经历如此的苦与乐、如此寿命的限量。他从该处死后投生到那里,在那里有如此名、如此姓、如此容貌、如此食物、经历如此的苦与乐、如此寿命的限量。他从该处死后投生到这里。如是能以形相、细节来忆念种种宿住。大王,这也是比前面的现见沙门果更超越、更殊胜的现见的沙门果。

佛陀在这里举了一个例子:犹如一个人在一天之内走了几个村子,当他回到自己村(家)的时候,对于今天所发生的事情、所走过的路、所说过的话……都可以记得清清楚楚。同样的,一位拥有宿住随念智的禅修者(比库)也可以清清楚楚地回忆起他过去生所经历的事情,过去生叫什么名字,投生到哪里,是怎么样的。这是一位有宿住随念智的禅修者所能够了知、明白、知道的范畴。

 

佛陀接着说:

当他的心如此得定、清净、洁净、无秽、离诸随烦恼、柔软、适合作业、住立与不动时,引导其心转向于有情死生智。

有情死生智也可以称为天眼智。

他能以清净、超人的天眼,见到有情的死时、生时,低贱、高贵,美丽、丑陋,幸福、不幸,能了知有情各随其业:‘诸尊者,此有情的确因为具足身恶行、具足语恶行、具足意恶行,诽谤圣者,为邪见者,受持邪见业;诸尊者,他们身坏死后,生于苦界、恶趣、堕处、地狱。然而,诸尊者,此有情的确因为具足身善行、具足语善行、具足意善行,不诽谤圣者,为正见者,受持正见业;诸尊者,他们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如此能以清净、超人的天眼,见到有情的死时、生时,低贱、高贵,美丽、丑陋,幸福、不幸,能了知有情各随其业。

一位成就天眼智的人能够了知有情的种种死与生,以及业果运作的规律。这里所说的禅修者有能力见到一个人在过去生所造的业,在那里死后,又依所造业而投生到另一个地方,称为随业趣智,即了知一个人随业而投生到哪里的智慧。

当禅修者拥有天眼之后,他可以知道一个有情在过去生曾经造了什么样的业而导致今生投身到这里:如果一个人造的是身的恶行、语的恶行、意的恶行,这种不善业成熟将使他堕落到恶趣;又有一些人,他们毁谤圣者、拥有邪见、坚持自己的邪见,这种不善业成熟将使他们投生到苦界、恶趣、堕处、地狱;还有一些人,他们修习、培养身的善行、语的善行、意的善行,由于这种身、语、意善行的成熟,将使他们投生到善趣、天界。

成就天眼智的禅修者能拥有这样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有时候也会因为短视的原因而错误地判断业果。犹如经典里讲到有一些外道,他们认为造了善业会没有善果,造了恶业也没有恶果;造了善行的人会投生到地狱、恶趣,造了恶行、不善行的人却可以投生到天界。因为他们拥有天眼智,看到有一部分有情由于造了善业却堕落到苦界、恶趣;有一些人造了不善业、恶业,甚至杀人放火,却可以投生为人或天界。于是他们说业果是虚假的,或者认为造了善行不一定会投生到善趣,造了恶行也不一定投生到恶趣。

佛陀在《中部·大业分别经》里讲到:这些人虽然有能力看到部分业果,但是不能看到更久的,若他能够看到更久远,就会发现:如果一个恶人在命终后能投生到善趣,那是因为他很多世以前的善业在其临终时成熟;或者一个善人由于很多世以前的不善业在今生临终时成熟,而使他投生到恶趣、苦道、堕处乃至地狱。

因为业果是跨时的,不一定都立刻成熟。就像种下西瓜籽,也许第二年或第三年才能成长;有时候种下苦瓜或木瓜,可能不久或一年内就能结出果实。同样的,由于业造下后,还必须要有种种外缘、助缘的促成,它才会成熟;如果没有缘,种子能潜伏很多世,直到遇到因缘,它才会成熟。因此,业果是很复杂的。

虽然拥有天眼智的人可以看到业果的关系,但是也不能看到很详细,而只能看到大概。例如:有些人造了傲慢的业,因此投生为低贱;有些人造了恭敬谦虚的业,因此投生为很高贵;有些人经常生起慈心,不发怒,性格很好,所以投生为美丽;有些人经常爱发怒、生气,脾气大,于是投生为很丑陋;有些人经常乐善好施,于是投生为很富有;有些人很吝啬,一毛不拔,甚至偷盗,于是投生为很贫穷。

透过天眼智,将会看到原来一切众生都是依照业果来运作的,在业果当中都是很平等的,并不会因为你的威力大,业果就对你侥幸一点,也不会因为你长得丑陋或低贱,业果就对你狠一点。不可能!业果法则是很平等的,是按照自己的规律来运作的。之所以会有命运的升沉、好坏、吉凶祸福,乃至我们会投生到高或低的层次,都是由各自的行为、所造的善业或不善业决定的。

天眼智还有另一种能力——可以知道未来的事情。这是一种特别的天眼智,还必须通过修习未来分智才能达成。对于拥有天眼智的未来分智的禅修者,他们能够知道未来将会发生的事情。

佛陀继续用比喻说:

大王,犹如十字街头中间的殿楼,有具眼之人站立其上,能看见人们进入、离开其家,或行走于车道、人行道,或坐于十字街头中间。

就如在十字街头的路边有一座高楼,一个人站在楼上往下看,能够看到下面的行人走在路上或人行道上;看到车水马龙;也可以看到有些人坐在街头。(中国没有坐在十字街头的习惯,但是在印度或尼泊尔,很多人喜欢在十字街头悠闲地坐着。)

他这样想:那些人进入其家,那些人离开,那些人行走于车道、人行道,那些人坐于十字街头中间。同样的,大王,当比库的心如此得定、清净、洁净、无秽、离诸随烦恼、柔软、适合作业、住立与不动时,引导其心转向于有情死生智。他能以清净、超人的天眼,见到有情的死时、生时,低贱、高贵,美丽、丑陋,幸福、不幸,能了知有情各随其业:‘诸尊者,此有情的确因为具足身恶行、具足语恶行、具足意恶行,诽谤圣者,为邪见者,受持邪见业;诸尊者,他们身坏死后,生于苦界、恶趣、堕处、地狱。然而,诸尊者,此有情的确因为具足身善行、具足语善行、具足意善行,不诽谤圣者,为正见者,受持正见业;诸尊者,他们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如此能以清净、超人的天眼,见到有情的死时、生时,低贱、高贵,美丽、丑陋,幸福、不幸,能了知有情各随其业。大王,这也是比前面的现见沙门果更超越、更殊胜的现见的沙门果。

 

我们一般讲到的神通都是五神通,如果加上即将要讲的漏尽通,一共称为六通。在这里,佛陀用来称谓神通。来看巴利语,每一个前面都是用ñāṇa(智),为什么?因为神通的巴利语abhiññā是一个组合词,由abhi+ñā构成。abhi是殊胜的、卓越的;ñā是智,一种智慧;所以,神通是一种殊胜的智。

有时候也把神通称为。例如佛陀被称为明行具足”(vijjācaraa-sampanno),这里的既可以指三明”——宿住随念明、有情死生明及漏尽明(俗称宿命通、天眼通及漏尽通),也可以指八明”——观智、意所成智、种种神变智、天耳智、他心智、宿住随念智、天眼智及漏尽智,这八种明是佛陀所具足的。由于佛陀具足种种的明、种种的智慧,还有十五种德行,所以佛陀被称为明行具足

在帕奥禅林也有教导神通的修法,有一些人成功,也有一些人不成功。现在,在帕奥禅林一般教导的是宿住随念智与天眼智,而且我们也见过有些长老已经成就这些神通,例如:有些长老可以看到过去很多大劫的事情,可以用天眼看到鬼道的众生,看到非人等等。

为什么现在比较容易成就这两种神通?因为依照上座部佛教的传统,正法住世五千年,现在是佛灭后的二千五百五十三年,即佛灭后的第三个千年,在这一千年里,还有可能证得三明阿拉汉。第一个千年可以证得四无碍解的阿拉汉;第二个千年可以证得六神通的阿拉汉;第三个千年可以证得三明的阿拉汉;第四个千年可以证得纯观的阿拉汉;第五个千年不能证得阿拉汉果,只能证得其他较低的果位。因此,在现在这个时期仍然可以证得三明,现在要修习宿住随念智与天眼智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要成就十四种御心法并非易事,很多禅修者在练习过程中就因太艰难而知难而退。

佛陀及很多大弟子都拥有神通,但是,佛陀制定了戒律:在未受具足戒的人面前,即使拥有神通也不能够显现。同时,假如过分地强调神通,会使佛教落于怪力乱神,甚至炫技惑众,这是佛陀及一切有志之士都不喜欢、不鼓励的。

那为什么佛陀在这里又那么详细地讲神通呢?因为佛陀说法的对象是当时还没有生起信心的马嘎达国韦提希之子未生怨王,佛陀透过讲解神通来使他生起信心。佛陀在世的年代,有神通并不稀奇,未生怨王也亲眼见过,也正是因为当时迭瓦达答对他显现神通,他才对迭瓦达答生起信心,而且他也应该听闻或见过佛陀乃至上首弟子、大弟子们显现神通。所以,佛陀在这个时候讲神通,未生怨王是很容易理解的,也很容易生起信心。特别是佛陀强调:这就是一位出家人在今生可以达到的,今生可以体验到的。他理解佛陀讲的这些神通确实是有一些人透过自己的修行而获得定力,证得他也曾经见到、曾经听到的能力。如此,这位国王生起对佛法的信心是一个很强的理由。

然而,神通并不是佛陀教法的最终目的。在此,佛陀把观智放在神通前面,是因为如果一个人有了神通而没有观智的帮助,他很可能会因为见到一些怖畏的景象,心生起恐慌、生起害怕而使神通退堕。同样的,在实际教学当中,如果一个人没有很强的观智,也不会轻易地教他神通。神通是心透过完全调伏后产生的一种能力,在一个人还拥有贪心或瞋心的情况下,这种能力会成为他满足自己欲望或达到不可告人目的的工具。如此,这种能力反而变得有害处,就如迭瓦达答一样。

然而,若能善用神通,神通对观智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帕奥禅师有时候会教一些拥有神通的人先观自己的过去世,观很多的过去世,观一个大劫、两个大劫、三个大劫、很多大劫之前的事。然后透过这种由神通建立起来的智,再去观照它们是无常、苦、无我。这其实是借助神通来作为一种观智,然后再用观智去观照:过去世即使是很殊胜的,曾经投生为梵天人、天神、国王,或是很低贱的,都是无常、苦、无我的。

所以,神通若能被善用,它是解脱的一种帮助;若不能被善用,神通则是一种满足邪欲,或作为打压他人、制造是非、满足自己解恨等的工具、手段,这是不可取的。神通本身只是一种心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很高的智。如果内心已经没有烦恼,或者内心对烦恼已有镇伏的力量,神通会是一种帮助,否则,拥有神通也是很危险的。

 

今天晚上简单地讲了神通及神通的修习方法。当然,如果没有禅那,修神通是不可能的事情。有一类神通是不鼓励的,例如类似于民间的养小鬼或用咒语等。在经典里面提到透过咒语等也可以修习神通,但这些用低级的伎俩所培养的能力,以后会带来不善的果报,所以我们是不鼓励的。

对于如何证得漏尽智来断除一切烦恼,及讲完这部经之后未生怨王到底有什么改变、变化,将在后天晚上一起来学习。

 

下面我们一起合掌来做回向:

Ida me puñña,āsavakkhayāvaha hotu.

Ida me puñña,nibbā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ññabhāga,sabbasattāna bhājemi,

Te sabbe me sama,puññabhāga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ādhu! Sādhu! Sādhu!

萨度!萨度!萨度!